食用安全|31歲女愛食野味魚生突不明頭痛 求醫疑感染寄生蟲致肝損傷【附3招預防肝吸蟲】

食用安全

撰文: 羅嘉欣

發布時間: 2024/04/25 12:40

分享:

分享:

31歲女愛食野味魚生,突頸痛頭痛找不出原因,求醫疑感染寄生蟲致肝損傷。

【魚生/生醃/寄生蟲/肝吸蟲/肝損傷】不少港人愛吃魚生,但要小心感染寄生蟲的風險。内地一名31歲女子愛吃野味、魚生等食物,突出現頸痛、頭痛等症狀,求醫做多項檢查查不出原因,疑感染寄生蟲致肝損傷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佛州一名31歲女子日前在小紅書以「順德魚生再見了,寄生蟲」為題發文表示,她表示自己作為土生土長的佛山人,在新冠疫情之前什麽都吃,包括竹鼠、蠄蟝(又稱蟾蜍)、蛇、蜂蛹、魚生、生醃等等。

近日,她突然出現頸痛、頭痛、頭暈的症狀,以為是頸椎問題,於是去看了腦科,隨後轉至血液科。她在腦科進行了各種檢查,包括抽血化驗、細菌培養、血培養等,再加上頭暈頭痛,醫生還為她做了血氣檢查和離子檢查等,但都沒有查出問題。

這一個星期在腦科抽了起碼30管血,以為自己的世界要末日了,一天吊9包氯化鈉,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指數也一直沒有降下來,也查不出原因。

隨後她告知醫生自己曾吃過魚生,懷疑是寄生蟲感染,但因為她做大便檢查沒有檢測出蟲卵,所以醫生否定這個可能性,然後為她進行「腰穿」(腰椎穿刺)和「骨穿」(骨髓穿刺)檢查,惟「腰穿」後「骨穿」前的抽血檢查也沒有檢驗出各種寄生蟲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8
+7

主治醫生表示,即使報告顯示寄生蟲為陰性,但亦有可能是假陰性。於是醫生開驅蟲藥給事主,吃了一周後復診,發現她的白細胞指數已慢慢下降,但嗜酸性粒細胞指數還有一點超出標準。

到第二次復診時,女事主的肝損傷已比住院時好了一些,目前先吃護肝藥,西藥加中藥一周,一周後再進行復查,而驅蟲藥已經停吃了17天。最後女事主亦提醒大家,千萬別吃生醃、魚生、刺身,食物要煮熟才能進食。

肝吸蟲可致癌

據本港食安中心指出,進食淡水魚生(中式魚生)會危害健康。生的淡水魚包括鯇魚、大頭魚和山斑魚,可能帶有寄生蟲,例如可令肝臟的膽管梗阻、發炎和出現癌症的中華肝吸蟲。本港的腸道寄生蟲感染個案,部分是由中華肝吸蟲所致。 除了寄生蟲,進食生或未經煮熟的淡水魚也有機會感染食源性病菌,包括乙型鏈球菌。

3招預防肝吸蟲

1. 切勿吃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淡水魚。在本港傳統中式魚生(即供生吃的淡水魚)已被禁售超過30年,但是大家緊記在外遊時亦不應進食生的淡水魚。

2. 日式芥辣、黃芥辣及香料均不能殺死包括中華肝吸蟲在內的寄生蟲。

3. 如作火鍋及粥品等食物配料時,又或魚片切得太厚時,需特別注意淡水魚會否煮不熟。

另外,預防食源性疾病,市民亦應注意個人、食物與環境衞生:

  •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
  • 處理生的海產時先蓋好傷口,並盡量使用保護手套
  • 生熟食物要分開擺放,並且用不同的刀具及砧板分開處理,避免交叉污染
  • 徹底煮熟食物才進食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